新闻中心
一线风采

筑梦四十载 追忆铁军芳华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郑琼   时间:2018-06-13 【字体:

一九七九年七月,正值盛夏。

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在开往山西省古交县六家河的山路上缓慢的行驶。车子在山路上开了一个多小时,此时的我头晕目眩,车轮走过坎坷的石子路,车子就随着不停地抖动,我的头也上下摇晃着,看着窗外延绵不断的山谷,曲折盘旋的山路,我紧张地抓住车把手,不远千里来探亲的我打起了退堂鼓,心里犯着嘀咕:他们修建太岚铁路的地方也太偏僻了。

太岚铁路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这里是全国最大的主焦煤生产基地,是连接省城太原和晋西北的现代化工矿城市,太岚铁路的修建承载着重要的矿区运输任务。铁道兵四师十八团十九连正在艰苦开凿中的就是太岚铁路2号隧道。

车子在这样的颠簸中又走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了连队。正赶上从工地回来的战士们,各个头戴安全帽,满脸灰白色的尘土像带了一个面具,几乎无法认出他们的面孔。看不出颜色的工作服混杂着泥浆和汗水。而我的丈夫当时在这里代职做副指导员,他的工作也是这样的吗?带着疑问我来到连队附近的一处房子,说是房子其实就是土垒起来的,粗糙的墙壁露着石头、房顶铺的是油毛毡,难道他们住的也是这样的房子吗?当我正式走进了铁道兵战士的军营生活才逐渐了解了战士们的生活细节。他们为了赶工期,昼夜施工,住的是土房子干打垒,吃的是粗粮馒头大白菜,虽然工作辛苦生活环境艰苦,但是他们的军人作风没有变,无论是吃饭还是排队看电影,都仍然保持着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军人作风。

军令如山。一声令下就要奔赴战场,而铁道兵的战场就是施工现场。指战员们不怕苦不怕累,一把钢铲、一轮大锤、一架大风枪,就是他们最好的“武器”;他们用钢管备材木打支架的传统方法防止塌方发生;他们用打眼放炮的朴实方式开掘山洞,对他们来说这些艰苦都不在话下,而最大的挑战却是频繁的塌方问题。六家河太岚铁路2号隧道是全县石质最破碎的隧道,扔个石头隧道都有坍塌的可能,一天塌方少则几次多则十几次的,这样危险无处不在,甚至生死就在转瞬间。

在2号隧道开掘期间的某一天,随着轰隆的一声响,隧道马口处突然塌方,岩石和尘土纷纷掉落,正在隧道里施工的战士们被石头埋住,其中一位是十六连的副排长和两位战士。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在顶部施工的十九连干部和战士们闻讯赶来,各个奋不顾身冲进了还在掉落着石块的隧道中抢救战友。在抢救的过程中,一位心细的战士发现,隧道上方有一个七、八十公分的岩石出现了一道大裂缝,而且还伴随着不断掉落的小石块。根据平时的经验,这里很有可能会发生二次塌方。十九连的一位干部当机立断和战士们扛起一根大圆木顶住岩石,但是他们又遇到另外一个困难,此时的隧道已经非常脆弱,哪怕是轻微的震动都有可能发生塌方,而为了搬走压在战士身上的岩石,必须要进行开挖,而这样难免会产生震动,受伤的战士还在抢救,而抢救的战士们也将要面临生命危险。时间就是生命,面临着双重危机,在这生死之际另一位干部不顾个人安危,冲过去死死抱住大圆木,大声喊:你们继续开挖,我在这里顶住!经过四十分钟的惊心动魄的抢救,除了一名副排长左腿截肢外,其他两位战士安然无恙,正是由于铁道兵战士这种舍身忘死的英雄气概,避免了一场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铁道兵战士们无所畏惧,顽强拼搏不言放弃,用最简单的工具、用最简朴的方式、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一座座隧道从大山的心脏穿越。铁骨柔情的战士,为了祖国大动脉铁路的建设,对党对人民无私地奉献,长年累月战斗在恶劣的环境中,逢山修路、遇水架桥,走的是崎岖小路,建的是钢铁大道,他们不负众望,到人们最需要的地方,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这就是我们铁道兵战士。

弹指一挥间,四十年过去了。他们已是两鬓斑白、步履蹒跚的老人,虽然脱了军装但是他们的筑路梦永远没变。如今铁路建设者队伍逐渐壮大,越来越年轻,两代建设者们都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留在了祖国的千山万水中,他们都毅然肩负着祖国的重任,不论是抗洪前线还是抗震救灾,遇到危险永不退缩。勇于承接国家重点工程,精研科学技术永攀科学高峰,攻克世界难题;大盾构多次穿越长江,施工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就是我们铁道兵的军魂没有散,传统没有丢,精神没有变,不论是身穿军装还是身穿工装他们都不辜负时代,不改变初心,不停止冲锋。舞台虽不同,本色永不变。致敬我们最可爱的人——十四局铁路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