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专题
海外先锋

走,到海外去!
——中铁二十局海外人才队伍建设侧记

来源:中国铁道建筑报  作者:赵渊青   时间:2019-04-23 【字体:

这是中铁二十局“走出去”的一张成绩单——15年间,他们成功开拓10个国别市场,累计新签合同额近100亿美元,所有项目无一亏损……

这是海外市场发展引发的“磁场效应”——拥抱“海外优先”战略,投身海外建设,已成为中铁二十局广大员工的共识。

“我们之所以能在海外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部分员工都有海外工作经验,海外经营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中国铁建2019年海外工作会议上,中铁二十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邓勇表示,优秀人才助推海外事业崛起,而海外优秀人才的快速成长也得益于海外市场越做越大。

将优秀人才派往海外

“海外工作苦不苦?”

“非常苦!”多次罹患疟疾、目睹地雷爆炸、与非洲巨蟒“狭路相逢”的朱启辉非常肯定地回答。

“那为什么还要在非洲坚守12年?”

“因为我的收获太多!”从一名测量员成长为中铁二十局首席葡语翻译、安哥拉国际公司负责人的朱启辉非常自豪地回答。

作为中铁二十局培育的第一批海外人才,朱启辉曾多次被选派到知名高校参加国际工程管理和语言强化培训。扎根非洲12年,他不仅感受到自己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企业,更感受到海外创业的艰辛与不易。

不仅要把优秀的人才送到海外去,还要把优秀的海外人才引进来。毕业于日本国立山口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博士生李洁勇,就是中铁二十局吸收的高端海外人才之一。目前在该集团巴基斯坦国际公司担任总经理的他,发挥管理等方面优势,为企业在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好的前景要有人开创。”在海外经营最前线工作近10年的该集团海外经营管理中心(海外部)负责人宋荣军有着这样的感触。

2005年该集团成立海外事业部。那时这个部门仅有6个人,且几乎没有相关工作经验。而如今,宋荣军的团队已扩大至近百人,这些精兵强将分布在11个国家和地区。近4年,就有70余个项目从该中心落地。

多年来,在发展海外事业的同时,中铁二十局也在海外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数千名员工经过历练,已成为企业海外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外籍员工纷纷加盟

“有了一份体体面面的工作。”

“掌握了一项职业技能。”

……

谈到中铁二十局给自己带来的改变时,2万名外籍员工、劳务工有着相似的回答:“是中国铁建培养了我们。”

成为中铁二十局外籍员工10年间,嘎鲁外先后参与过两个重点铁路项目建设,并从最初的普通搬运工逐步成长为领工员、施工班组负责人,工资收入也翻了三番。

选择优秀中方技术人员当导师、每月进行技术考核、工前讲解施工规范……如今的嘎鲁外已将多年来企业培养自己的方法“复制”到工班。他坚信,无数个“嘎鲁外”会在这里成长起来。

蒙古国乌兰巴托市政立交桥项目部的外籍员工奥干巴雅尔说:“希望中铁二十局能在蒙古国承揽更多工程,这样我就能在家门口跟着中铁二十局长期干下去,让家人过上美好富裕的生活。”

伴随着海外事业的发展,中铁二十局有计划地聘用所在国员工,有针对性地培养教育,帮助外籍员工跟上企业海外发展步伐。截至目前,该集团已培养并使用外籍劳务工超过15万人次,上万名劳务工在他们的培养下走上管理和技术岗位。

据了解,该集团24个海外在建项目,中外员工比例为1:20,在一些基本施工作业层这一比例更是高达1:100,所属海外重点项目基本实现属地化生产管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

“到海外去”成为热门

“我想去秘鲁,那里对于学西班牙语专业的我来说很有吸引力。”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巴基斯坦担任英语翻译,非常期待有一天中铁二十局能走进西班牙语市场。”

2018年10月12日,红烛把婚房映得通红,结婚不久的原巴基斯坦卡拉高速公路项目英语翻译刘艳,正努力说服丈夫蔺文杰和她一起去中铁二十局刚中标的秘鲁安第斯国家公路项目。半个月后,蔺文杰放弃进入集团公司业务部门机会,跟着刘艳来到大洋彼岸的秘鲁。

“你后悔吗?”半年过去了,刘艳问蔺文杰。

“不后悔,国外的工作更有挑战性,让我成长更快。”蔺文杰的回答很坚定。

“有更多的成长机会”“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能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能有更加丰厚的收入”。不久前,中铁二十局发出一则“海外人才征集令”。1个月内,近500名有意向在海外发展的各类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投递了报名表。

毕业于清华大学,还有加拿大留学经历的陈镜方,在2011年进入中铁二十局后就被派往非洲工作。积累了丰富海外市场开拓经验的他,如今被委任为该集团海外经营管理中心(海外部)副总经理。“我愿意为中国铁建海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常年奔波于塞拉利昂、埃塞俄比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陈镜方说。

随着“海外优先”战略的实施、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海外人才成长平台的日趋完善,“到海外去”已成为中铁二十局有梦想、有追求青年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