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专题
海外纪实

为让中国铁路企业进入欧洲市场
——中铁二十一局匈塞铁路建设侧记

来源:中国铁道建筑报  作者:张兰忠   时间:2019-04-30 【字体:

从“海外优先”战略到“欧洲第一单”合同落地,从匈塞铁路总体规划到前期工程贝(尔格莱徳)泽(蒙)段项目开工,从探索联营体合作模式到驻塞公司挂牌成立,由中铁二十一局参建的匈塞铁路备受各方关注。

匈塞铁路项目建设,给塞尔维亚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的发展潜力,更让“一带一路”倡议在塞尔维亚落地生根,并逐渐被普通民众所赞誉。 

用什么样的姿态进入欧洲市场

2018年11月28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组成的中国企业联合体承建的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贝(尔格莱德)旧(帕佐瓦)段正式开工。中铁二十一局作为联合体成员,面对全新的市场、标准、环境和模式,积极学习适应,没有半点懈怠。

不管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庄纪栋在参建将士拔寨出征前的动员讲话,还是总经理赵彦旭面对中国铁路总公司领导的表态发言,均表达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强决心。

集团公司两位副总工程师,曾在国内多个重点工程中有所建树的张同猛、李鸿云,分别担任项目主管领导。从上场第一天起,他们就把“为国家争荣誉,为企业争信誉,为个人争名誉”的“三誉”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施工生产管理全过程。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通”则“顺”,“顺”则“成”。中国企业如何立足海外市场,和欧盟标准对接?他们在“通”和“顺”之间找平衡,在“顺”和“成”之间觅良机。

语言障碍怎么克服?合作与竞争,总包与分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怎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契合点?中铁二十一局40多名海外先遣队员早已把这份沉甸甸的压力和责任,付诸行动,升华为使命。

40岁出头的张彬,身兼物资部部员和项目部司机双重角色,就连聘请的当地司机不知道的地方,他通过谷歌地图也能了然于胸。

线路工程师刘思佳为了防止贝泽段既有线改造工程施工中挖断电缆,因施组方案翻译工作量大,他就自己想办法,在手机上下载了谷歌软件,进行中塞文互译,先将中文用软件翻译成塞文,再将塞文翻译成中文,两者对比,反复几次,在确保无误后,才将意图告诉分包商施工人员。

创什么样的业绩回报业主厚爱

面对匈塞铁路贝旧段施工难度大、要求高、情况复杂的实际,中铁二十一局匈塞铁路项目部从主管领导到参建员工,严格按照业主要求,制定线路图,确定时间表,抓进度,保落实。

首场动员会于2018年9月8日在集团总部召开;9月10日,第一批管理人员抵达施工现场;9月11日,施工技术人员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办理施工审批手续;9月12日至13日,从国内出发的近百名施工人员陆续到位,同时开展安全培训和工作签证;9月17日,按照联合体总承包单位中国铁路国际公司要求准时开工,当天完成贝泽段既有铁路线隔离防护网拆除任务;9月18日,夜间5小时的“天窗点”时间内,完成改造线路钢轨扣件拆除。

中国铁路企业走进欧洲市场,具有技术先进、兼容性好、安全可靠、性价比高等综合优势。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的中国企业联合体承建匈塞铁路项目,再次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铁路技术实力和综合优势的认可。作为联合体成员单位的中铁二十一局,为中国铁路企业“加速度”走向海外不负众望,为项目建设不辱使命,赢得了好口碑。

面对语言交流障碍,中铁二十一局聘请知识渊博的翻译团队处理商务谈判;面对建设标准差异,想方设法适应欧盟标准;面对材料供应难题,多方寻找资源为我所用。

在每天22点至次日5点的要点施工中,运送道砟和钢轨的作业车来回穿梭,现场轮流值班的领导和坚守岗位的职工精神饱满,凡是有作业面的施工点,都能看到身穿黄马甲,手持手电筒的工程技术人员跑前跑后的身影。 

3月18日深夜两点,在贝旧段火车乘降所一处铁路过道便梁架设现场,项目副经理兼安全总监田亚平临上车前,还不忘叮咛前来换班的技术员罗天庆,“关键环节一定要盯紧,不能有丝毫马虎。旅客通道打了几根钢板桩?MBA软基处理到什么程度?进场物资厂验到什么程度?”……项目部副经理杨少林,从线路小里程到大里程,平均每天要步行两万多步,哪里有困难,他就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

抒什么样的情怀谱写中塞友谊

中铁二十一局建设者每天起床后,都会自觉地把被子折叠整齐,把放乱的物品归位。每当看到打扫卫生的服务员面露笑容,对建设者伸出大拇指,连声说着OK的时候,大家都真切体会到,从走出国门的那一天起,自己的一举一动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不管是行走在贝尔格莱德这座被多瑙河和萨瓦河滋养的古香古色的老城区,还是现代化建筑群集中的新城区,只要抬头看到对方的眼睛,一定会收到善意的微笑。

亚历山大是一位45岁的男子,长期在山东高速公路集团驻塞尔维亚公司从事司机工作。他向往到中国旅游,学习更多中国话,认识更多中国朋友,感受中国高铁“飞”一样的速度。

“来自中国的建设者不仅帮助我们修建了铁路,而且还帮我们解决了就业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你们是塞尔维亚人民真正的好伙伴、好朋友、好兄弟!”司机小米陪同记者从贝尔格莱德车站到巴塔吉尼卡车站区间采访,这位曾在中国上海从事保安工作13年,已经是两个孩子父亲的当地中年男人,对中国情有独钟,中午带记者去找特色餐馆。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我们,“花钱不多,保证让大家吃好。”6个人,一顿午餐,折合人民币160元,分手前还不忘让大家留下他的电话,“有需要帮助,请不要客气,我很喜欢中国,我们是朋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相信这条凝聚着中国和匈塞人民深情的友谊之路、合作之路、发展之路,一定能够结出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