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线风采

试验室里的“女工匠”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何洪威 付晶晶   时间:2021-06-21 【字体: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的基础原料之一,它的质量好坏从根本上决定着工程项目质量的高低……”提起混凝土,她缓缓打开了话匣子,声音坚定且专注。从合武客专、厦深铁路、赣深高铁到平天高速、安慈高速、长沙湘府路等施工现场,邓桂芳化身工地“女工匠”,展现出她的“拿手绝活”,因其突出的专业能力,邓桂芳一度成为公司的“救火队员”。

现年56岁的邓桂芳是中铁二十五局集团三公司中心试验室主任,主攻试验室管理、检测技术应用、耐久性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等。对她而言,混凝土就像她的“老伙计”,陪伴着度过了整个职业生涯。

真假粉煤灰

大地彩虹起东南,从飞机上俯瞰中国沿海板块,已然竣工的厦深铁路犹如一条钢铁巨龙蜿蜒盘旋。在这条“动脉”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正处花样年华的邓桂芳一头扎进工地,带领团队在工程试验、特别是在混凝土耐久性配合比设计领域,翻越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高峰。

2008年9月,连接厦门、汕头、深圳三大经济特区的厦深高速铁路正式开工,但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想找到合适原料供应的难度极大。随着环水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河砂的开采受到严格管控,随之而来的是材料短缺、价格暴涨,甚至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在此前,河砂一直是混凝土生产的优质原料。

厦深铁路施工期间,根据国家环水保政策要求,工程设计文件中明确规定了粉煤灰用量,原本不被看好的“工业废料”立马变成了建设工程业的“香饽饽”。

2007年,供应商提供的假粉煤灰事件泛滥,在中国高铁建设史上留下了一道深刻的“疤痕”,受其影响,厦深铁路广东段的高铁建设者们对粉煤灰尤感深恶痛绝。

“发现假粉煤灰了!”在厦深铁路12标项目中心试验室,一名试验人员大声喊道。类似的场景在铁路其它标段并不少见,时任项目试验室负责人的邓桂芳迅速组织人员展开了新一轮的排查。

何谓“假粉煤灰?”根据《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国家标准(GB/T1596-2005)(当时适用的是05年这一标准),“不符合国家标准中粉煤灰的定义,而当粉煤灰使用”的各种材料,就是假粉煤灰。在混凝土中使用粉煤灰,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混凝土的性能,若使用的粉煤灰达不到国家或铁道部规定指标,工程质量必然受到影响。

为什么混凝土抽检没有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邓桂芳根据现场的情况分析,使用假粉煤灰的搅拌站,只要在晚上或凌晨将假粉煤灰注入罐中,很快就能与其他材料搅拌成混凝土,短时间内使用难以察觉,“抽检的人员只能从罐中抽样检查,那时候,罐中放的就是真的粉煤灰了。”

怎么找到有问题的粉煤灰?邓桂芳提出建议,“突击检查混凝土的搅拌设备。”粉煤灰不达标,首先影响的是施工时机器的工作性能,一旦发现“露馅”的机器,真相自然能水落石出。

为加快对合格粉煤灰的筛选,项目试验室集中采用40倍以上放大镜,分批次观察工程取样粉煤灰的玻璃珠体含量,一轮筛选通常需要一到两周不等的时间,在试验人员夜以继日的攻坚下,硬生生地将其缩短至5天。

一次大胆的尝试

现年56岁的邓桂芳在施工现场已“摸爬滚打”30多年,一直从事着劳动强度大、技术标准高的工程试验工作,作为中心试验室主任,在建工程的混凝土质量都由她最终把关。武合高铁、厦深铁路、长株潭城际铁路、渝怀铁路增建二线……30载岁月交替,她的身影出现在一大批国家级、省级重点铁路项目建设中。可就是这位久经考验的“老师傅”,在2009年参建厦深铁路建设时,着实陷入了麻烦。

真假粉煤灰才刚消停,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又接踵而至。项目经理在早会上提到,厦深铁路其它标段陆续出现桩基检测不合格事件,监理通报后要求即刻返工。听到这一消息的项目班子心里绷紧了弦,“要在先前,哪里犯得着这么提心吊胆。”

桩基础检测不合格的问题出在混凝土强度上,按照以前的主要依靠原始河砂的打砼方式,打出来的混凝土质量自然无可挑剔。现在的症结在于,当前工程有硬性要求,必须要用上粉煤灰。

怎么办?降!沿线大标段的几个项目不约而同地把混凝土中的比例控制在10%-20%这个区间,他们通过大量试验摸索得出,将混凝土中粉煤灰的比例控制在这一范围内,强度上才不受什么影响。

“降”字诀果然有效!经过专业机构检测,新打出的桩基强度顺利通过验收,得知这一消息,其它小标段项目纷纷效仿并依次过检,沿线标段一派祥和,但就这样结束了吗?没有!

降低粉煤灰的用量在当时确实能有效保证混凝土质量,但粉煤灰的余量也多了起来。使用粉煤灰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资源匮乏及电力环境污染,大家默契地降低比例,一方面加剧了天然河砂等混凝土原材料的价格抬升,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其中利弊的权衡,无疑给参建单位提出了难题。

邓桂芳把这一切看在眼里,“降”字诀在提出之时,她直接将其列为备选方案,并笃定有既环保又不过于依赖原始河砂的方法。为实现这一目标,她提出:能不能通过提高粉煤灰比例打出高质量混凝土?

新“配方”的思路有了,可谁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更何况现在已经有了一只“不太好吃但能吃的螃蟹”。

靠着一股子执拗劲儿,她带领团队一头扎进试验室,凭借着20年试验经验,邓桂芳通过一次次材料组合、一轮轮试验检测来反复论证,这场集中攻关持续了五个月,她每天在试验室一待就是七、八小时。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符合当地原料现状的新配合比终于成功出炉,“新配方”里粉煤灰占比一度突破了30%,最高者甚至达到了55%。

用新配合比打出来混凝土能达到国家质量标准吗?闻讯而来的专家们带着一连串疑问,直接把试验室围了个水泄不通,当一份份带着详细注解的试验资料,夹杂数份远超国家质量标准数据的检测报告摆在众人眼前时,先前所有的质疑通通烟消云散。

新配合比立马投入使用,据统计,仅厦深铁路12标段就节约成本500多万元。

告捷

高铁项目不等同于普铁施工,二者无论在安全质量还是性能上都有很大区别。如何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加速工程推进?时任中铁二十五局集团厦深铁路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梁光凡介绍说:“要在施工组织上周密部署,在原材料上作好文章,在每道工序细节上精雕细刻。”

作为经历武合客专大型铁路项目的建设者,邓桂芳每到一处工地,都坚守在试验台前,为施工一线提供技术支援,这在以男性为主的工程单位中很是少见。

在工程单位,试验人员人数普遍偏少、负责工点较多,且成天对着试验器具,一遍遍地进行着参数分析和试配,让许多年轻人敬而远之。

邓桂芳却乐在其中,自打走上了试验台,她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我坚信‘人之才,成于专’,认准了工程试验这个行当,我就要把它吃准、钻透。”

试验的过程往往漫长而枯燥,邓桂芳试验室成员杨明熹曾抱怨说:“我们每进行一次试验,等于将拌合站生产混凝土的过程重复一遍,加上后期观察、整理数据,一次完整的试验下来至少得两三个钟头。”

 在实验员看来,枯燥的数据和试验台,时间一长便让人望而生畏。邓桂芳却格外喜欢试验机械的轰鸣,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就把试验室当成了自己的舞台。31年孜孜求索、21项国家重点工程的丰富实践、11项重要试验技术成果的发明创造,数不清的荣誉加身,邓桂芳三个字一度成为企业劳模的“形容词”。

2013年7月10日晚11点,随着中铁二十五局集团三公司厦深项目部早窝仔特大桥最后一片梁混凝土浇注完毕,厦深铁路全线实现了贯通,默默奋战了四年的建设者们,放下平日里工作时的严肃谨慎,抱着、笑着、跳着,尽情地发泄四年奋斗历程里承受的辛酸,施工现场爆发的声浪如同海啸。

邓桂芳简单庆贺之余,匆匆收拾好行李又要赶去下一个工地。于其他人而言,接下来或许能享受一段闲暇时光,但对她而言,却丝毫不能放缓匆忙的脚步。

工程告捷,工程人的征程却在继续,奋斗的脚步仍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