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线风采

张阿沛: 甘当工程之“眼”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赵佳星   时间:2022-08-12 【字体:

“后前前后,前后后前,注意方寸!”

“水平高不高,就看你的水准!”

“耐心、细心、用心,才能保证测量精度万无一失。”张阿沛一边聚精会神的盯着全站仪显示屏,一边拿着对讲机不断指挥测量员调整放样位置以确保获得精确数值。

在四川德阳至中江快速路项目的施工现场,为保证施工质量工程节点如期完工,中铁十八局的职工正在烈日当空下挥洒汗水,张阿沛就是其中一名专业测量人员。

1996年张阿沛毕业后,始终扎根一线从事测量工作,甘当“工程之眼”。从刚毕业时的测量中级工开始,一路走到了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直至中铁十八局特级技师,他用26年的职业生涯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

张阿沛是测量领域的一名匠人,也是中铁十八局的大企工匠。对待测量,他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

“测量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容不得半点儿差错。”一组看似简单的数据,可能是经过很多次测量、验算、复核后,从成千上万个数据中得出的最准确的数据。在张阿沛眼里,测量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稍有不慎就会给工程带来巨大灾难。不像其他岗位,出了错还有修改机会,测量一旦出错,就没有重来的机会。有一次,一名新来的测量员因为地形测量不准确,导致设计与现场出现偏差,幸好被张阿沛及时发现,否则将给企业带来不小损失。每每回想起这件事,张阿沛都心有余悸。

从事测量工作26年,张阿沛从不敢掉以轻心。业主曾评价他:“张阿沛这人踏实、实在,干工作兢兢业业。”正因为认真负责,张阿沛所参建的隧道从未发生过测量事故,大家都知道有他在,测量准没问题。

可能会有人质疑匠人往往墨守成规、泥古不化。但在长期实操中,张阿沛诠释了当代匠人的最新含义。隧道施工环境在改变,测量仪器也在改变,不变的是他在测量工作中追求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

张阿沛(左二)在施工现场检测测量数据(赵佳星 摄)

在渝黔铁路新凉风垭隧道,张阿沛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水准尺照明装置,这种照明装置需要配备蓄电池,包括电池、灯条、电压的选择,都要一个一个尝试。起初用摩托车电瓶尝试,觉得太笨重,后来又换充电宝尝试,张阿沛一次又一次尝试,一次又一次失败,但他没有放弃,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原来至少5名测量员才能完成的洞内沉降观测工作,变为3人即可轻松完成,并且测量精准度更高。该发明为项目节约资金达200万元,该工程最终也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张阿沛就是这样一个少说多做、励志敏行的人。在多年测量生涯中,张阿沛利用闲暇时间自学Basic语言、C语言、Delphi语言等计算机编程语言;编制了多种测绘程序、软件,拥有3项软件著作权;改进、改良了多种测绘测量仪器用具,拥有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GPS静态测量、航空摄影测绘、仪器仪表维修……张阿沛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别人都觉得张阿沛很厉害,但他却始终坚持说,这种技术别人也在用,只是没有总结出来,他只不过是静下心来将测量工作经验的枝末精心修剪成型,以文字形式呈现。

测量人通常借助精密仪器穿越厚厚的岩层,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进行测量分析,因此测量工作也被喻为施工中的“工程之眼”。有时他们需要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扛着仪器进行复测,在险滩暗礁中挽起裤腿进行放样测量。而在烈日下忍受着太阳的炙烤,抑或在昏暗的隧道忍受灰尘的侵袭都是测量人的常规操作。张阿沛曾半夜三更跑去工地仔细核查数据不稳定的原因,也曾带着部门所有人员在寒冬腊月里24小时待命,但他从未叫苦叫累。

回首和张阿沛一起来的同学,他们要么转行,要么跳槽,只有他一个人始终26年如一日,坚守在测量岗位。也有老同学向他抛出橄榄枝,让他到别的单位,并向他承诺更高的工资待遇,但他始终选择留在隧道公司。张阿沛觉得既然学了测量,企业又需要,没有理由不做好。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被问到干了26年的测量,不觉得辛苦吗?张阿沛只是淡淡回一句:“习惯就好!”

张阿沛是一个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人。他能在枯燥的工地捕捉到诗情画意。当油菜花盛开的时候,他会抱着他心爱的测量仪在工地留下一张剪影;当蒲公英绽放的时候,他会小心翼翼地采摘一朵,做成滴胶摆件。“我上辈子可能是个匠人,你看,这个作品里面是一个奔跑的麋鹿,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一鹿有你’。”张阿沛翻着手机相册,指着里面的一张照片满意地说道。现在他把这幅作品送给了相濡以沫二十载的妻子。

时代需要大国工匠,企业需要大企工匠。正因为张阿沛是一个纯净如一、初心如磐的人,他才能在26年的测量生涯中,始终心无杂念扑在工作岗位上,永葆赤子之心,挥洒工匠情怀。张阿沛用26年的职业生涯书写了以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为核心的匠人精神;以忠于职守、吃苦耐劳为核心的匠品精神,以心怀柔情、敬业乐群为核心的匠情精神。

【编辑:敏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