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品牌
铁建艺苑

铁建人的“清凉山”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亚楠   时间:2023-10-19 【字体:

小时候,跟着父亲看电影,电影里常常会出现“新华社,延安播报”的台词,那时的我并不懂其中内涵,只是老收音机里略带撕扯的声调,令人印象深刻。

延安清凉山,那里是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延安时期,中央新闻单位主要以清凉山为阵地,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白手起家,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肩负起党的“耳目喉舌”重任。因此,清凉山又称为“新闻山”。

长大后,我成为中国铁建的一名基层宣传工作者,在日复一日的采写记录中,耳边又重新回想起那句“新华社,延安播报”。

今年是中国铁建成立75周年暨兵改工40周年,同样,我们的报纸也走过了风风雨雨的75年。那是一张从战火中诞生的报纸,自第一份《铁军》报起始,它全面、详细、权威记载了铁道兵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的卓越功勋,并成为那段苦难辉煌岁月最真实的见证者。

由此可见,它的珍贵。铁道兵时期,它曾四易报名,《铁军》《铁军报》《人民铁军》和《铁道兵》,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先后为报纸题写报名。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它的存在如“遥远的号角”,紧紧牵连着战士们的思想脉搏。因此,《铁军》报也被战士们亲切称为:“我们没有见过面的指导员。”

铁道兵人才济济,而报纸也成为部队挖掘政工干部与宣传人才的富矿。很多爱好文学的业余作者通过在文艺副刊发表文章,被上级发现并重点培养。在激情燃烧的岁月,艺术之光也悄然点亮,战士们创作的诗歌、版画、剪纸、书法作品纷纷发表于此,连我们的司歌也是最早发表于《铁道兵》报。

一份报纸,凝结了铁道兵部队全体指战员的心血精华。1984年兵改工,铁道兵岁月成为历史,得益于报纸的忠实记录,这支“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部队便成为永恒,成为每一个中国铁建人心中的精神丰碑。

犹记得第一次收到报纸,那时我刚转为政工岗,还处于工作“懵懂期”。在拿到报纸的一刹那,心中不由得涌出了自豪感,那是一种身份认同与工作自信。我将报纸反复翻看,细细默读每一篇文章,指腹在摩擦中被铅字染黑。用力嗅去,那是久违的油墨香。

每收到新一期的报纸,我都会先翻到四版,品读企业职工创作的散文。万水千山就像铁建人的精神田园,可以尽情徜徉在此,每每看到同事发表的文章,便忍不住多读几遍,并悉心收藏。那本装在行囊的剪报册,伴我千里之行,激励着我不断攀登文字之峰。

这么近那么远,经历了75载的风雨变迁,我们的报纸紧跟时代脉动,紧贴当今时事,日新月异,成为行业里的标杆。

在75载的征程岁月里,我们未曾忘却初心,将铁道兵精神融于筋骨,锻造为我们的人生准则,在生生不息的铁建人心中……

【编辑: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