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爷爷的“飞驰”人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付宝怡   时间:2023-10-30 【字体:

很小的时候,姨爷爷就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他不是神话故事里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也不是动画片中铜墙铁壁的葫芦娃,却是我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飞人”。他见识过险要巍峨的襄渝铁路,建设过冰封千里的青藏铁路,还征服过横贯晋冀京津的大秦铁路……每每听到姨爷爷这些经历时,我就确信他是个大英雄。我曾问他,“您去过那么多地方,是飞过去的吗?”姨爷爷笑着说:“我是铁道兵,只要祖国需要,就能‘飞’过去。”

姨爷爷的第一起“起飞”是在1969年。“珍宝岛事件”爆发后,三线建设成为战备任务的重中之重。正是在此背景下,刚刚高中毕业的姨爷爷报名应征入伍,正式成为一名铁道兵。那天,姨爷爷和1200名年轻人一起,坐上了铺着稻草和席子的闷罐火车,向未来的自己飞驰而去。闷罐车车如其名,采光差、饮水难,没有采暖和降温设备,坐久了又闷又难受。尽管如此,这段经历在姨爷爷的回忆里始终闪耀着光芒。“这是我第一次上铁路,那时候的条件和现在比不了,车速也比不了。但是我没坐过,车开起来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要‘飞’起来了!”

襄渝铁路是他入伍后参建首个工程项目,这条从湖北襄阳到重庆的铁路,基本都处在大山沟里。“那时技术不发达,工程材料和生活物资都是我和战友们人工运上去的。建设桥墩的时候真热啊,太阳晒得人直发晕……”姨爷爷展示着手臂上晒伤留下的痕迹,“但是晒也不能拖慢建设进度,建设除了质量,最重要的就是速度,时间可不等人啊!”

和战友们在铁道兵学院学习 (付宝怡 供图)

如果说晒伤只是姨爷爷在襄渝线建设中经历的一个小小“烤”验,那塌方就是姨爷爷铁道兵生涯中遇到的“拦路虎”了。在临巴隧道施工中,姨爷爷作为风枪班班长,在例行的作业前检查时发现隧道上方的碎石松动。他和安全员立即动手清理头顶那些松动的石头,可石头越清理越多,姨爷爷心中隐约感觉到危险正在降临,就果断通知作业人员快速退出隧道。果然,还没等人员全部撤离,头顶的石头就一股脑塌了下来,正在组织人员撤离的姨爷爷只一瞬间就被落下的碎石泥土埋到了胸口。头上的安全帽被砸坏了,碎石打在头上瞬间血流满面。“多亏了连长有经验,他没有先处理我头上和手上的伤,而是赶紧叫战友扒开了我胸口的碎石,一瞬间感觉自己无法呼吸。”

这次经历没有影响姨爷爷的工作热情,身体恢复好后他又迅速投入到了隧道建设中。而令他没想到的是,第二次塌方比想象中来得更快。一天上午,大家和以往一样,正在有序作业,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隧道中程突然塌方,将下程的战友掩埋在了隧道之中。“塌方了!快救人!”,在隧道出口段施工姨爷爷立刻带人往塌方处赶,他们拿着镐头迅速加入救援,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一刻都不敢怠慢。经历过塌方的姨爷爷深知救援中的一分一秒都有可能决定一名队友的生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镐刨篱扒,埋在塌方段的战友们都被救了出来。“运气好啊,塌了20多米,只有两人受伤,无人牺牲。”说到这里,姨爷爷无比骄傲,也正是由于这次成功救援,姨爷爷被授予了三等功。

在南同浦复线施工(付宝怡 供图)

“在国家的号召下,我们那时候讲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除了建铁路还要兼顾生产,种田、养猪……最多的时候,我们团按两人一头猪的标准,养了一大群肥猪,为战士们改善伙食。”

1975年,“征服”了襄渝线的姨爷爷随着所在的铁七师各团陆续奔赴西藏,马不停蹄开始了人生的第三次“飞驰”。匮乏的水资源、严重的高原反应、刺骨的严寒无一不体现着“生命禁区”的残酷,长时间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环境中施工,战士们的手脚都被不同程度地冻伤。更严重的是高原反应,许多来自平原地区的战士难以适应高原生活,病倒了。“那时候医疗条件差,不少战士病倒了就再也没有起来,”说到这里,姨爷爷眼含热泪。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道兵指挥部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铁道兵各师分别改称铁道部各工程局。也就在那一年,青藏铁路一期全段建成通车。姨爷爷正式脱下军装,换上了工装。身份变了,信念却始终不变,姨爷爷依旧“飞驰”在祖国大地。

在青藏铁路安家设营(付宝怡 供图)

“我‘飞’了大半辈子,从家乡出发,如今又回到家乡。走的时候坐着6吨的闷罐车,觉得飞快;如今亲手建了无数铁路,才知道发展根本没有尽头。当兵之后我时常想,我不仅自己‘飞’,我还要铁路‘飞’,要我们的建设,我们的交通,我们的国家‘飞’起来!”姨爷爷感慨道,“时间过得多快啊,今年是中国铁建成立75周年暨兵改工40周年,如今我‘飞’不动了,但是还有你们,我们铁道兵的精神不断,铁建人的传承不断,我相信咱们祖国的‘飞驰’就在前方!”

在南昆线年家山隧道(付宝怡 供图)

【编辑: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