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品牌
铁建艺苑

用笔墨寻记韶华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闫雪纯   时间:2023-11-22 【字体:

前段时间休假后返回工作岗位,刚到办公室便接到了一通快递员的电话,我边往门卫走去边疑惑着,好像最近不曾买过什么东西,是什么快递呢?

包裹快递的袋子不算厚,像是装着什么文件,当我签单时看到寄件人是中铁十四局一公司党委工作部时,猛然想到之前听说最近要邮寄中铁十四局下发的“2022年度新闻报道”荣誉证书,这该不会就是吧?想到这儿,我小心翼翼地撕开包装得严严实实的包裹,一个红彤彤的荣誉证书展现在我眼前。此时的我不免有些激动,只因这是工作之后获得的第一个关于宣传报道的荣誉,它展示着我去年一年的努力。

获得荣誉后,大家常会说一句话“军功章中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我的这枚“军功章”中的另一半是公司党委工作部的小伙伴们,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不可能这么快地成长起来。其中首先要提到的便是我的引路人同事,在工作上,他倾囊相授,当我刚开始写稿时帮我逐字逐句抠细节,对我不懂的地方更是耐心地讲解。后来在他的推荐下,我加入了公司新媒体工作室,工作室有一个响亮的名字“NO.1新媒体工作室”。我在这里结实了一群志趣相投的小伙伴,大家一起做微信推送,相互学习、互相勉励、共同成长。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新媒体工作室被中铁十四局评为“2022年度创新群体”。

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宣传工作这条道路上,无论远近、难易,都需要靠自己努力前行。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我发觉宣传报道不能只单单满足于对内报道,更应该做到的是对外宣传。我第一次接触到对外报道是在2023年初,那时我所在的广澳港铁路桥隧部在复工复产中迎来了新年的“开门红”,项目承建的国内首条客货共线海底隧道汕头海湾隧道出口顺利进洞,标志着项目隧道进入全面施工阶段。面对如此关键的节点,在得到正式进洞消息的前一周,我便迅速联系当地3家媒体:南方日报、汕头日报和汕头电视台。从未对外报道过的我有些局促,一切都是从零摸索着开始,在同记者沟通联系的同时,我为了随时跟进现场进度,每天同技术员一起往工地跑,那些天几乎是变成了工程部的一员,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绕在他们身旁,从技术员到现场负责人再到项目总工,都被我抓着做了几天师傅。

就这样,这篇通讯稿也慢慢有了雏形,像是之前听不懂的清表、土方开挖、边坡防护、隧道管棚超前支护等工序名词也能说出个所以然。到了隧道出口正式进洞那天,三家媒体记者应邀前来采访,由于平日里我与记者只是网上联系素未谋面,这次的见面有种网友奔现之感,其中一位记者姐姐在看见我后有些惊讶地说,原以为跟她对接各项事宜的是位有经验的中年人,没想到竟是个如此年轻的小妹妹。这次的节点报道让项目先后登上10余家媒体平台,更是首次登上广东卫视和大湾区卫视这样的省台新闻联播。

随着项目大干之年的开启,项目进度条持续刷新,几乎是月月有节点,这让我去现场的频次也增加了起来,爬高摸低都不在话下。为了取材,刮风下雨或是凌晨去到工地也是常有的事,我坚信只有去到一线,才能足够接近真相。对施工建设的掌握了解,使我在对外报道上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报道的篇数也在短短的半年内发布了几十篇,在公司的引荐和帮助下,我撰写的稿件《高温下,他们坚守岗位》还在新华网、工人日报等几个中央级平台发出,这放在以前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后来还引得兄弟单位前来学习对外宣传的经验。在我看来,项目建设的每一步都是全体参建人员的血汗,我深知其中的艰辛与不易,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笔下的报道,作为宣传员,将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报道出来不仅是我的本职工作,更有一份责任。

随着宣传报道的次数增多,我笔下的人物也逐渐丰富起来。像是披星戴月的民工、一丝不苟的工程师、青春活力的技术员、无私奉献的双职工、相互扶持的夫妻、可爱懂事的铁娃等等,他们都是我的文章中闪闪发光的主人公。回想这一年里,曾经,因灵感一现披衣下床奋笔疾书,与灵感作时间赛跑;曾经,为了想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更好地表达,挠乱满头长发;曾经,为写出一篇意料之外的感人文章而潸然泪下。伏案执笔的每一天,都有着青春岁月里的点点墨香。

我将这份荣誉证书收入最下层的抽屉里,我想把它留在过去的光阴里。一路走来,从懵懵懂懂到渐入佳境,免不了经历各种各样的苦辣酸甜,有了这份荣誉后,我仿佛可以心安理得地说,这是我付出努力后的所得,是一路走来的见证。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字之路,漫长且艰辛,在未来的岗位上,我愿以梦为马,以笔为缰,以热忱的名义,用笔墨寻记韶华,继续书写锦绣华章。

【编辑: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