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工作动态

创新发展路径 破局行业瓶颈

让装配式建筑不再“卡脖子”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振宇 刘建军   时间:2023-11-07 【字体:

11月1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城市“大动脉”凤翔快速路北延项目施工现场,一根根重101吨、长30米的预制箱梁在调运设备的辅助下,像“搭积木”一样被拼装在相应的位置上,利用这种安装方式,将工期提前了12个月,实现了时间和成本的双重节约。

凤翔快速路北延项目施工现场(王立娟 摄)

无锡凤翔快速路是无锡市“两环十四射三联”快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整条通道向北“牵手”江阴过江二通道,向南“无缝对接”环太湖高速互通,形成北接长江、南抵太湖的城市快速交通大动脉。工程于2022年1月正式启动建设,全长约3.6公里,建设工期24个月,高架部分全线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预计2023年年底建成通车。

凤翔快速路建设中采用的这种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新型建造方式叫装配式建筑。近年来,因其具备低碳环保、高效节能等优势在我国被大力推广应用。但仍然存在技术体系不够成熟先进、装配式建筑没有实现系统性装配、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构件的加工和装配工艺要求、工厂生产自动化程度、建造全过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工业化程度低、缺少复合型人才和产业队伍等,一系列“卡脖子”的难题制约整个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如何破局前行,成了装配式建筑企业生存发展的首要任务。

在江苏无锡,由中国铁建、中铁十九局、无锡地铁集团等5家国企组建的中铁建(无锡)工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央地融合的“混血”基因优势,打造的江苏省重大项目、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条——无锡中铁建新基建研发创新产业园目前已基本落成。

园区团队以“绿色、智慧、创新、示范”理念,积极开展科研攻关,解决诸多装配式建筑发展痛点,逐渐打通行业发展上下游链条,目前,园区年混凝土产能达到30万立方米,可生产涵盖工业、民用建筑、市政、交通、水利、个性化定制六大类装配式构件300多种产品,成功运用锡澄s1线、无锡地铁4号线、上海嘉定未来等长三角地区诸多工程建设。

建成后的凤翔快速路北延项目(王立娟 摄)

“比起传统钢筋灌浆,套筒连接预制墩柱更加简单、嵌固可靠、操作方便,调差灵活,应用场景广泛且造价更低。”园区生产经理张宝利介绍,他们首创的全国首例承插式连接预制墩柱安装工艺已经在凤翔快速路项目建设中成功运用,也是在市政工程领域的首次运用。自主研发制造出墩柱安装专用轴线控制工装,在快速、高效安装的同时,可将精准度控制在3毫米以内。前不久,得益于全国首创的节段梁镜像式短线法生产工艺,该团队创造了单日最大生产节段梁22节段,日均生产节段梁17节段的行业记录。同时创新使用“两双”(双桩双台线控)监控方案,与节段梁镜像式短线法完美契合,最大限度提升节段梁线形控制精度和效率,实现观测精度不超过2毫米,观测效率提升65%。

在园区现场,笔者看到,目前达到国内最高水平的装配式构件生产线正来回穿梭、不停忙碌。这里可以实现PC重型构件立体多层生产,高精度构件产品柔性切换,钢筋加工高度自动化,一机多供、物料运输不落地、车间零污染的构想变为现实。他们可以规模化、定制化生产各类装配式预制构件。4名工人可实现每天生产地铁管片10环。40套磨具,日生产80环管片,相当于地铁建设每天向前推进100米。

【编辑: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