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品牌
铁建艺苑

与建设者时空对话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周鹏   时间:2023-03-21 【字体:

“通了,全线建成通车了!”日前,笔者在微信上收到一名技术员从现场发来的新建铁路开通图片,还接到他从千里之外打来的语音电话,言语中充满喜悦和激动。3年多前,我沿桥隧相连的铁路线采访时,与他加了微信好友。他对项目每座桥隧的里程、进度、施工方案及工艺都一清二楚,就连沿途的山岭、谷底、河道等地形地貌也了如指掌,让我印象深刻。

对于他的喜悦和激动,我感同身受。20多年来,我曾参建过多个项目,每天和工友们一起清早上工地、深夜回驻地。有时我们会在寂静的深山野外徐徐步行,也常常和一望无际的深邃星空结伴而行。从夏天的高温、暴雨、洪水,到冬天的严寒、冻雨、大雪,我深为越是困难越向前的工地氛围所感染,也深切感受着每一个项目的相同与不同。后来,我又数十次去工地检查或采访,对工程项目及建设者有了更多体验和感触。

每承建一项工程,为进场,项目员工跋山涉水,反复比选最佳物资运输通道;为开工,他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工期,他们记得住日期,却常常想不起星期;为了安全质量,从测量、开挖、爆破到出渣、支护、衬砌等每一道工序,他们的神经一直紧绷着。一旦施工遇到恶劣地理环境和复杂地质结构,他们食之无味、夜不能寐,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列举自己参建多个项目曾经遇到类似境况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最终在辩论中找到解决难题的途径和方案。

每当工地建设全面开花之际,现场节奏会陡然加快。于是,眼前涌现出不同的风景:他们的声音高于机械的轰鸣,他们的脚步在未成型的线路上行走如飞,他们的脸上留下风吹雨打日晒的深深印痕。隧道进了多少米,桥梁成了几根桩,甚至打了多少方混凝土,进了多少吨原材料,都成为他们日常沟通交流的独特语言,即使只是一张图纸或一段话,他们也能条分缕析地抓住主线和核心。看着工程形象进度一天一个样,看着账表上施工产值天天见涨,他们累并快乐着。

打通隧道、架通桥梁、拉通路基、开通线路,尽管过程很艰辛,但作为美好生活建造者,他们始终相信,人们行走在大路上,就是分享他们用汗水浇灌的果实。无论是穿越崇山峻岭,还是跨越戈壁荒漠,当一条线路建成通车,会带来交通里程越来越长、出行速度越来越快,以及最长、最宽、最高、最深、最美的创新纪录,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交通连通世界、畅行天下的体验。一路同行,一起向前,也是人们与建设者一种时空对话的方式。

与建设者对话,有时不限于路的本身,但话题往往与路有关。线路通车之日给我打来电话的那位技术员还说,前后四五个年头,大山深处跑起了复兴号动车组,工地沿线的变化日新月异,村里常年在外打工的青年也陆续回乡创业,不少人家里买了小轿车,盖起了楼房。当话题落到他身上时,他的话语里充满获得感:对象是在工地谈的,婚礼也是在工地办的,现在铁路已通车,他和妻子也将坐动车沿着他们亲手修的铁路回家探亲。或因这些故事从另一个角度的讲述,使得我们脚下的大路富有了生命般的鲜活清新。

就这样,在“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精神感召下,大路是时空变迁的历史见证,也是登高远望的视野宏拓。如果说精神,这大路之中蕴涵着企业精神;如果说文化,这大路之中就生长着企业文化。在新的一年,让这精神与文化,一如既往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前延伸,与工程一起融入万水千山,与人们一起向未来。

【编辑:钊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