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铁路:建在战士脊梁上的工程奇迹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英智 周福荣   时间:2023-08-10 【字体:

1964年,中央发出建设大西南的号召。1965年12月,经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勘测设计,确定了由襄樊至成都的铁路线路,称襄成铁路。1968年初,中央出于国防建设需要,作出了先修渝(重庆)达(县)铁路、缓建成(都)达(县)段的决定。1969年12月29日,中央确定渝达、襄成两线合一,建设襄渝铁路。同年12月,周恩来总理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加快襄渝铁路建设问题,襄渝铁路全线建设就此大规模展开。

襄渝铁路修建示意图(张英智、周福荣 供图)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阳,经过陕西南部的秦巴山区,西至四川重庆,横贯鄂、陕、川三省,全长915.6公里,是中原地区西进四川、重庆的重要通道,也是联络中西部的钢铁大动脉,更是当时中国地图上不作标记的秘密国防铁路线。襄渝铁路施工条件极其恶劣,西段为四川盆地丘陵区,中段为秦巴山区,东段为鄂西北丘陵低山区,在东有武当山、中有大巴山、西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修建铁路,其难度可想而知。襄渝铁路沿线江河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悬崖峭壁,地势险恶,地质复杂,岩层风化破碎严重,断层、溶洞、崩坍、泥石流等不良的地质现象较多,修建工程十分艰难。全线共有隧道400多座、桥梁700多座,近一半线路由桥隧连接而成,桥隧工程占线路总长的46%,全线有36座车站建在桥上或隧道里。

版画《奋战襄渝》(张英智、周福荣 供图)

当时,陕西境内交通闭塞、物资缺乏,数百公里长的铁路沿线没有公路、没有电力,施工初期,修铁路所需的钢材、水泥、枕木,以及后勤生活物资基本靠肩挑背扛。为打通这条铁路大动脉,铁道兵先后投入八个师、两个独立团,共计23.6万人,再加上2.6万隶属铁道兵的“三线学兵”、14万湖北民兵、30万陕西民兵、30万四川民工,总人数达100余万人。据了解,演员郭达、刘晓庆等都参加过襄渝铁路建设。公路修通前,每人每天在山道上往返40公里搬运物资。当时报道描述:“铁路每推进一公里,就有一名战士倒下。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几乎时时在发生,山火、爆破、翻车事故几乎天天都有。”襄渝铁路被称为“肩挑背扛出来的铁路”“建在铁道兵战士脊梁上的铁路”。

襄渝铁路全线东、西两段分别于1968、1969年开工,中段于1970年一季度开工,1973年10月接轨通车。1975年11月至1979年12月交付运营。其中,铁七师在成昆铁路建设任务完成后,于1969年5月7日移驻四川省达县,执行襄渝铁路毛坝至望溪153.56公里、大竹园至白岩寨3.96公里铁路施工任务和大(巴山隧道)毛(坝)段83.3公里铁路收尾配套工程,以及南(溪沟)渠(县)321.7公里正线、121公里站线铺轨任务。后期,铁七师还承担了万源至白沙、重庆茄子溪仓库、川东水泥厂等5条专用铁路线修建任务。1975年11月28日,铁七师管段正式交付成都铁路局。

战士们肩扛铁路建设物资(张英智、周福荣 供图)

长达5000米以上的大巴山隧道位于崇山峻岭间,是襄渝铁路全线重难点工程之一。隧道进口位于山谷半山腰,周围全是悬崖峭壁,上山没有任何道路,地质结构非常复杂。天险绝壁面前,战士们把钢钎打在岩石上,把绳子绑在腰间,就这样吊在半空中一锤一锤凿开了隧道洞门。当时便道还没有修通,隧道提前进洞需要发电机,战士们就靠着人抬肩扛,把2000多斤重的发电机一步步抬上了几百米高的“通天梯”。遇到只能容纳1人通过的险道,战士们用肩膀扛着木杠作墩,上面搭上木板作桥,架起“人梯”,供抬发电机的战士从上面通过。水泥、枕木、铁轨等材料,也是用这种方式运上450米高的半山腰洞口的。就这样,战士们靠着一双双铁的臂膀,用1个月把1000多吨物资背到了施工现场,“建在铁道兵战士脊梁上的铁路”名副其实。

战士们肩扛铁路建设物资(张英智、周福荣 供图)

襄渝铁路工期压力非常大,铁七师在施工组织中实行4班倒24小时不间断循环作业,风枪手每班作业6小时,体力消耗极大。尤其是在没有支撑的隧道掌子面打风枪,掉块、塌方经常出现,不少战士因此受伤和牺牲。当时,隧道里没有通风设备,为了千方百计抢进度,爆破一结束风枪手就冲进洞内干活,长期在粉尘和硝烟中作业让很多战士们患上了矽肺病,其中英年早逝的不在少数。

经过四年艰苦奋战,1973年,襄渝铁路全线开通。

【编辑: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