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品牌
铁建艺苑

点亮星夜,守护平安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高会强   时间:2023-08-22 【字体:

“十点半项目部会议室集合完毕,等待大巴车出发。”8月1日晚,我所在的石港项目部发出任务消息,随后才知道北京门头沟受强降雨影响,有条铁路线受损严重,需要支援。

有过一次石家庄隔离点援建的经验,大家迅速准备好自己的东西,在办公楼门前的空地上集合。

凌晨4点多到达现场,我们立即下车,戴上头灯和安全帽,由提前到达的同事带着我们前往。泥泞的路面上掺杂山上冲下来的石头、树枝,步履艰难,前面走着的同事,时刻提醒着我们注意脚下。

在经过一条河流时,奔涌的河水从桥面下呼啸而过,翻滚冲击着两岸的围堰,灯光照过去只看到一层白白的水汽,听着汹涌的水声,我感觉自己太渺小了。

一路摸索着前行,快走到铁路边时,同事就返回了,告诉我们爬上去后,沿着铁轨一直走,穿过一个隧道就能找到队伍。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深山老林的,也没有手机信号,会不会迷路啊。

崎岖的山路被黑夜吞噬着,着实难走,我背着相机和水,一步一步往上爬着,脚下都是碎石块,穿过一处大坑和冲倒了的电线杆后,在头灯的照射下我见到了铁轨。

与铁轨一起出现的,还有一群人影,他们也是负责抢险的队员,他们沿铁轨一字排开,有人正在舞动着手里的工具,有人聚在一起商讨方法,有人坐在地上小憩。虽然不属于同一支队伍,但我知道我们都心系这里。为了尽快找到队伍,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往隧道里走去,一进入隧道,伸手不见五指,越走越没有了声响,我拿着头灯到处照着,隧道里的铁轨被淤泥覆盖着,还有被冲开的缺口,心里也不由得一颤,想象着如果当时有人在会是怎么样。

我抵达我们所处的抢修地点时,天还是黑蒙蒙的,同事们已经在争分夺秒抢修了,面对大石头,他们就用“愚公移山”的方式,几个人抱在一起合力搬移。此起彼伏的口号声随着湍急的水流声飘向远方。

在清理铁轨上的泥沙杂物时,有被困的乘客陆陆续续撤离,同事们停下手中的工具,站立一排,帮扶乘客经过,然后继续奋力抢修,好像他们的顺利通过,给了同事们更大的鼓舞。

不知不觉间,周边的事物显现出来了,抬头看去,大水冲过的山体更陡峭了,大家感叹着,这么大的石头怎么给冲下来的。山脚下面的房屋大面积被冲毁,门口前的树、汽车也都东倒西歪的,此时再看经过的河流,水位已经消去了很多。

当在人群中碰到老铁道兵邓培甫时,我有些震惊,他毕竟已经过了花甲之年,高强度的抢险作业根本就吃不消。他笑着告诉我说:“本来计划着今年就回家了,在得知要来抢险抗洪后,我第一时间报了名,因为我知道铁路抢修是什么情况,也算是再尽一次力。”

现在面对的情况跟他当兵时差不多,全都是要靠手挑肩扛,一点一点往前推。他把当年摸索出的省力省时窍门传授给同事们,并组织大家开展抢修。看着他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眼角有些湿润。等到队员们把发电机运输到抢修点,他又抓紧连接切割设备,把冲下来的护山网切开,清理兜着的泥石。

到了中午,大家停下手中的活,大口灌着水,稍作休息就继续着抢修工作。期间,队伍里有一部分人,沿着铁路近10公里,地毯式清理铁轨上的泥石。

随着受困乘客的全部转移,我们任务完成,准备返程。由于上山时泥土较多,大家穿的是雨鞋,这一路走下来,脚底板已经磨起了水泡,走起路来脚不敢用力了,坐在地上都站不起来了。

但我们还是坚持着、搀扶着,把周围身边的垃圾清理干净,把带上山的工具规整好,尽力运送下去。

眼看着将堆积一人高的泥石,一撬一锨地清理出来,看到铁轨,同事们并没有说苦与累,反而指着头顶戴着的中国铁建安全帽说,“这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

这一刻,我好像对“铁建蓝”有了新的认识,它代表着勇气、冷静、理智、永不言弃。

【编辑: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