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传承 40扬帆
改革开放40年感言

工地上的时代变迁
——十七局五公司商合杭高铁施工纪实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任宁   时间:2018-11-20 【字体:

商合杭高铁被称为华东第二通道,起自河南商丘,终点到浙江杭州。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华东第一通道京沪高铁运输能力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为缓解京沪高铁的运输压力,商合杭高铁于2014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

河南商丘市外,一片绿油油的麦田里,看不到尽头的桥墩延伸都远方的天际线。近处的陇海铁路时不时有冒着白烟的货运列车飞驰而过。在陇海铁路上方,就是每隔二十分钟有一趟和谐号疾驰而过的郑徐高铁。与陇海铁路、郑徐客专相互交叉的就是建设中的商合杭铁路。

从地图上来看的话,由十七局五公司承建的商合杭高铁仅仅只有六个桥墩,不过要进行五次跨越,其中还要连续跨越郑徐高铁、陇海铁路,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并创下两项全国之最。

桥梁转体:从闻所未闻到轻车熟路

2017年12月19日凌晨,经过十几名职工的通力合作,历时50分钟,由十七局五公司承建的商合杭高铁上跨郑徐高铁T构梁转体精准就位,创造了国内客专上跨客专双线梁转体跨度大、吨位重、曲线半径小、纵坡大、高度高的T构梁转体纪录。他们承建的商合杭铁路上跨郑徐客专T构墩顶转体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是全线重难点工程之一。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那时候的桥梁、隧道都比较少,像上跨既有线的桥梁施工,更是闻所未闻。”该项目经理娄伟介绍,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他深刻感受到铁路的施工技术会越来越成熟,也相信会有更多新的技术出现。

这座相当于60多架波音747的“大块头”,在30多米的高空中转体27度,并通过电脑系统的控制,做到了分毫不差。同时,他们利用信息化系统24小时对现场安全进行监测,及时排查处理危险源。转体前,他们还进行了数次模拟转体施工演练和试转,为正式转体提供了各项准确参数,确保了转体成功。

除此之外,十七局五公司还承担了保阜高速公路转体桥、西柏坡高速公路转体、邢衡高速公路转体桥等,四十年来,该公司的转体桥施工技术实现了从闻所未闻到轻车熟路的重大转变。

工地施工:从人海战术到全面标准化

一座小型的拌合站前面,几名工人有的往进铲沙子,有的工人在搬水泥,有的忙着加水,无处不在的扬尘伴随着他们。不一会儿,每名工人的脸上都落了一层灰扑扑的扬尘……在十多年前,这是很常见的场景,那时候工地上还没有出现专业化、标准化的拌合站。

“如今,我们工地上有了自己的拌合站,不仅施工现场干净整洁了许多,而且节约了很多人力物力。同时,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线,让我们生产出来的混凝土不仅完全达标,而且误差率减少了很多,施工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说起工地上发生的变化,十七局五公司商合杭项目总工程师刘继龙说。

混凝土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以前很多需要人力的地方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控制。2018年5月30日上午10:15分,全长263.6米、主跨128米、重达2.8万吨、由十七局承建的商合杭高铁上跨陇海铁路连续梁,历时35分钟的空中旋转后顺利就位,创造了国内高铁跨度最大、吨位最重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曲梁双向同步转体纪录。

转体当天,该项目的102号和103号墩分别需顺时针旋转25.2度和29.2度,与此同时,陇海铁路封锁时间只有60分钟。他们采用“智能+人工”的方式,由两个主控台实时显示角度、速度、牵引力等数据,将转体角度细化到秒,并自动分析,及时调整转体偏差,确保了转体成功。

“我们商合杭项目的两次转体,分别上跨了郑徐客专、陇海铁路,都没有影响火车运行。都多亏了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的施工,减少了人力的使用。这既反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侧面展示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刘继龙说。

安全防护:构建立体化保护网

“一个塑料袋、一颗螺丝钉落在接触网上都会导致列车突然停车,甚至可能引发短路、起火等重大事故。”说起项目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娄伟娓娓道来。该公司商合杭项目紧邻郑徐客专和陇海铁路干线,平均每3分钟就有1列火车通过。尤其是102号梁体,跨越了陇海铁路的4条股道,与接触网最近距离仅4.4米。

施工中,为防止高空坠落物影响行车安全,项目部采用不低于1.8米的钢护栏、不低于1.2米的并挂网以及钢制密目网等构建起三层防护网,防止高空坠落物、漂浮物等影响行车安全。在转体梁施工现场,三层防护网像一道结实的墙,在梁体周围构建起一道密不透风的安全网,能够拦住任何高空坠物。

除了建立“三层防护网”之外,他们还要求所有人员在离开工地时都要认真检查一番,确保没有塑料袋、纸张等材料遗留在工地上。同时,他们为邻近工地的所有直梯、扶梯等加上一层钢制“防护罩”,防止工人随身携带物品掉落影响郑徐客专、陇海铁路的行车安全。

“为防止机械设备作业时产生坠落物,我们加大设备维护保养力度、设置了设备保养专员。与此同时,还安排了驻站员,每当列车通过时,都能提前10分钟得知消息并停止施工,保证每一趟列车安全驶过标段。”娄伟介绍。

“正是在这种‘不让一颗螺丝钉落下’的理念指导下,我们项目自施工以来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安全事故大大地减少,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四十年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也代表着对职工生命健康更加重视了。”娄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