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线风采

刘洪真:十年青春挥洒西非热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记力   时间:2018-08-28 【字体:

2009年初,23岁的刘洪真背起行囊,离开故土,登上了前往非洲的航班。那时的他风华正茂,踌躇满志,十年来,他把人生最美的青春奉献给了西非这片热土。今天,他依然带领着他的团队,奋战在非洲大地,全身心投入我国援马拉维社区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建设工作。

刘洪真是西南交大桥梁专业毕业生,现任十四局马拉维社区职业技术学院项目经理。他满怀人生理想、为国奉献精神的他,在学校期间就明白今后大多数工作时间都会坚守在施工项目建设第一线,但去国外搞建设,他想都没想过。

谈起当时接到去非洲参建援建任务,他说心中不免产生一丝犹豫,今后的生活将会是怎样,在异国他乡将会面对怎样的挑战,家中的父母谁来照料,作为独生子女的他,尽管心中充满了对家乡亲人的种种不舍,但是考虑到公司的需要,考虑到组织对自己的信任,他毅然踏上远赴非洲的征程。

贝宁曾是法属殖民地,尽管英语他已八级,简单的交流应该都不是问题,可惜英语只被少数高学历的人才掌握,大多数工作中接触到的人都只能讲法语。刚到工地,他就从零开始学法语,变成了一个快乐又漫长的过程,侧重于实用的语言交流,更多的是单词配合手语的方式,这种简单粗暴的交流,居然巧妙的完成了和当地员工各种无障碍沟通,并且有意识的让他们学会了一部分汉语词汇,在这个小范围内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有时候翻译费半天劲都没法说明白的一个事情,他通过简单的几个词就能让对方明白的清清楚楚。

国外项目人手少,尤其是在桥梁项目桩基的施工过程中,整个过程24小时不间断作业,为了保证对施工质量的有效掌控和监督,他经常工作时长超过15个小时。他说:“西非地区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没有任何征兆,有时前几分钟还顶着的满天繁星,突然就变成了大雨的洗礼,一天下来,交织着雨水和汗水,趟着泥水路回到住宿营地,虽然身体已经疲惫不堪,但几年下来,换来的个人丰富经验的积累。”

在非洲,不经历过疟疾,基本上都不好意思说来过这里,这种湿热环境中高强度的劳动,再强壮的身躯也抵抗不了蚊虫带来问题。不同的是这种反复的疟疾经历的格外不同,头一次刚刚恢复正常,工作几天之后,又因为一次淋雨着凉重新发作,连续到第二次的感觉可以用轻飘飘来形容,走起路来不但无力,而且稍微一动弹就全身冒虚汗,这是一段在国内很难体验到经历,让多年来没因感冒挨过针头的他,一个月内打了17天的针,也因为这段经历,知道了在疟疾高发区域如何区别疟疾和感冒,如何有效的保护自己更加适应当地环境。

刘洪真说,在这边工作过程中对非洲另一个大的感受就是,非洲兄弟们太喜欢安静闲适的工作氛围,喜欢慢节奏的生活,从国内到非洲之后,整个人的心态马上就能被感染到安静不少。但也有几个非洲人被他的工作热情所带动,逐步适应了中国式的高效率生活,并且融入其中获得了自身的提升。其中一位就是贝宁当地土著人新大斯,刘洪真从众多员工中挑选的“高级助理”,身兼司机、翻译、谈判员等多个岗位。新大斯是非洲人当中比较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有着同样的情义和担当,在刘洪真的带领下,他逐渐从一个简单的司机,变成了商务谈判人才,后来经常代替中国翻译向当地政府、移民局等部门递交申请文件,还在贝宁文化中心学习了几年汉语,在中国朋友们的资助下,2016年终于圆了自己的中国梦——获得了到中国游学一月的资格。这趟旅程,让他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见识了中国的辽阔地域,也发出了对中国发展建设速度的惊叹。再次回到贝宁后,他的愿望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今后学中文,目的就是方便以后从事中文相关的工作,并认为这是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

十来年来,刘洪真用实际行动坚守了一名工程师的岗位职责,他用责任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他的辛勤付出,换来了贝宁桥梁建设、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为公司在非洲建设市场的蓬勃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