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线风采

孙闻:创新实干 为芯片产业提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贠相民 靳江楠   时间:2020-12-04 【字体:

10月12日,中国铁建所属中铁十四局建筑公司承建的济南高功率芯片厂房迎来了价值几十亿元的第一批生产设备,这预示着山东省内首个具备投产条件的电子芯片类厂房即将投入使用。

面对体量大、技术难度高、地质复杂、工期紧的难题,他们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地基和主体施工,为尽早结束山东“缺芯少屏”的历史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而这场攻坚战的组织者正是中铁十四局建筑公司济南高功率芯片项目经理孙闻。

十年积淀 厚积薄发

济南高功率芯片生产项目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主要为年产36万片8英寸硅基功率和12万片6英寸SIC功率器件的工业厂房。

项目一期一阶段工程占地230亩,共由11栋单体组成,建筑面积11.6万平方。其中,最大的8寸晶园厂房长172.8米、宽 109.8米、高 35.4米,单层建筑面积相当于2.6个足球场。工程采用混凝土框架和钢结构施工,仅混凝土用量6.4万立方,钢筋用量9000多吨,主体工期只有6个月。

孙闻一米八三的个头,平时言语不多。毕业10多年,他到过内蒙古、江苏、沙特和云南等多个项目,从技术员干起,一直到执行经理。2018年10月,他回到济南,担任高功率芯片生产项目经理。起初,他心里压力重重,担心干不好。但他横下决心,“既然组织信任咱,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也一定要把它干好”。从云南返回济南的路上,他随身带了一些芯片厂房施工的资料,在飞机上不停地查阅着。下机后,为咨询一个细节问题,他打了1个多小时的电话,竟然忘了来接机的妻子已在机场外等了半个多小时。

“树林、鱼塘、庄稼地”,这是孙闻和技术员刘振、王敦武第一次见到的施工现场。王敦武笑着说,“方圆十几里没有一户人家,周边连一条像样的小路都没有。一到这里,我的心凉了一大截”。

初期,他们3人每天扛着仪器穿梭于树林、鱼塘和庄稼地里,放线、测量、勘察、清苗,一天下来要走3万多步。累了就直接蹲在地里歇一会,渴了就喝一口自带的凉开水。这里临近黄河,风沙多,一说话就满嘴沙子。有一次,忙于勘测的孙闻脸被树枝划破了,浮土吹到脸上疼得他直咧嘴。同事劝他去医院处理一下伤口,但他只是简单地抹了点药膏,继续坚持工作。王敦武说,第一次来现场,时值中午想吃顿饭,开车1个多小时也没找到吃饭的地方,之后只好拿餐盒带饭吃。

就这样,经过1个多月的实际勘查,他们基本掌握了当地的地质情况,顺利完成了前期的测量、征迁和清表任务。

为做好项目前期策划,孙闻主动带队到中建等先进单位、项目取经学习,开阔视野,并积极参与项目的可研立项和设计优化,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施工经验融入到项目设计中,为日后加快施工进度打下坚实基础。

提速提效 创造纪录

高功率芯片生产厂房对地基的要求非常高,微米级震动控制甚至需要把飞机起落震动的影响都考虑进去。

刚进场时,孙闻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地基问题。因工地距黄河只有3公里左右,地下水位特别高,小汽车走一趟都能轧出一道水辙。总工张琪说,“这是典型的液化地质,高水位、高填方,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从2月中下旬过完春节到地基处理完,业主开出了3个月的时间。

定方案、上队伍、进设备、进材料……算着算着,孙闻惊出一身冷汗。

处理问题才是解决焦虑的最佳办法。孙闻立刻着手组织技术人员收集和查找资料,同时多次邀请地质专家来项目考察、论证,制定出了“止降水+填土+分层强夯+静压管桩”的技术处理方案。

2019年3月15日,工程正式开工。孙闻马不停蹄地组织了300多名工人,调集了12台帷幕机、6台静压机、4台强夯机、100多台渣土车,昼夜施工,掀起了地基处理的大会战。

项目前期,为方便与业主对接,项目部员工大都住在遥墙机场附近。开工后,在建家还没完成的情况下,孙闻索性将被褥搬到了施工现场和工人们吃住在一起,研究图纸、改进技术方案、协调各种资源,每天都忙到深夜。

4月13日凌晨,刚刚入睡的孙闻被一阵电话铃声叫醒。“喂,孙总,前方土源告急,晚上可能要断土了。”工区长刘汉庆急促地说道。原来,由于项目靠近引黄干渠,场地低洼,土资源十分匮乏,65万立方的填方土需要到外地协调调入。孙闻明白,断土一晚就意味着1天近1万方的填方不能完成。他二话没说,赶紧披上衣服,驱车40多公里来到历下区,紧急协调土源,保证了施工需要。

截至5月30日,他们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24万延米的止水帷幕,65万立方的回填土、3200颗长度达39米的高强度管桩和17万平的强夯任务,230亩地的地基处理任务如期完工,创下了30天完成2435颗高强度管桩桩基作业的省内施工记录。

业主惊叹地说,没想到你们的速度会这么快。

求稳求新 坚定奔赴

6月初,主体结构施工陆续展开。

11个单体、11.6万平方建筑面积、13万方混凝土、1.55万吨钢筋量……这些都要在6个月内完成。

技术标准高出国家验收标准的4倍,洁净度最高达到普通手术室的10-100倍,一次性浇筑表面平整度达3mm/3m……对于孙闻来说,攻克每一项难题都是一次重大的考验。 

一次性调入了5500吨盘扣脚手架,相比于传统脚手架,工效提升接近1倍;在两个钢筋主加工区各安装1台5吨级单主梁门式起重机,并购进了4台钢筋切头机和3台高速钢筋调直弯箍机一体机,使钢筋加工速度比传统工法提高了5-6倍。

孙闻不断强化资源和技术投入,采用新工艺、引进新设备,开展了“千人百日大干”,实现了8个月完成6亿产值的目标。

为达到“厂房的洁净度等级要达到普通手术室的10-100倍”的要求,项目部在主体施工阶段,采用了较为先进的华夫筒施工工艺。

当时,整个工程下来需要华夫筒25000多个,但生产华夫筒的厂家全国只有浙江台州一家企业,货源始终比较紧张。

2019年9月20日,工地上的华夫筒只能撑15天。如果货再到不了,现场的300多名工人就会窝工。

“关键是工期耽误不起啊!”孙闻急得坐不住了。“实在不行,我就跑一趟台州,和他们的公司好好谈谈。”他和书记张鲁峰商量。

第二天下午4点,孙闻坐上了济南飞往台州的航班。本来只需要2个小时的航程,因遇上台风久久不能降落。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瞬间侵没了飞机。孙闻回忆,短短15分钟,他们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有的双手抱头蹲下,有的紧张得大声叫喊。

安全落地的那一刻,孙闻一身冷汗,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机场的。迄今为止,每当踏上飞机他仍心有余悸。

但路途的惊险丝毫没有影响孙闻向目标奔赴的坚定。在台州的3天,孙闻紧盯一线并和厂家一起想办法加紧调配原材料、调整加工工艺,最终保证了华夫筒的正常供应和使用。

钢屋架位于晶圆厂房的3层,高25米,长144米、跨度71.2米,由14榀主行架组成,整体覆盖面积超过1万平,总重量达到2400吨。受场地限制,传统的高空原位拼装和悬挑安装技术都不能达到要求。

孙闻组织技术人员提前1个多月进行技术攻关,创新采用400T履带式起重机吊装后进行顶推MGB滑移技术,仅用了37天便提前完成吊装任务。最终,该技术获得了国家QC小组成果一等奖。

由于吊装难度大、安全风险系数高,孙闻几乎每天都盯在现场。期间,妻子两次生病住院,他都是委托护士照顾,晚上到医院看一眼,送点吃的便又匆匆赶回工地。

2019年12月4日,济南市2019年重点项目建设观摩评议活动走进高功率芯片生产项目。

这一天,孙闻第一次想起了回家看看,来济南1年多了,回家的次数寥寥无几,他想把这个消息亲自告诉妻子, 告诉家里所有的人。

务实担当 以人为本

每天晚上5点的工程例会,每周三晚6点的工作量化会,定期不定期的现场抽查,孙闻就像一颗螺丝钉一样紧紧地“铆”在了工地上……

对自己苛刻、对职工和当地群众关心入微,是项目员工对他的一致看法。

9月的一天,财务部史广玲刚放下孙闻打来的要上报一个紧急材料的电话。班主任老师电话里又急促地说:“快过来一趟,孩子发烧了!”

史广玲说,“当时我很矛盾,不知道怎么和孙总请假,要不就让孩子撑到晚上?”思来想去,她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拨通了孙闻的电话。“赶快去吧,孩子的身体要紧”,电话那头传来坚定的语气。

附近济钢农场十几年未检修的水塔坏了,十几户留守老人吃水成了问题。

了解情况后,他立即安排专业人员对水塔磨损严重的垫片、螺丝挨个儿进行了排查、更换,并对农场大门坑洼不平的路面重新进行了修补平整,保证了老人们的用水和出行安全。

为此,老人们还特意托居民王振山大爷来项目部表达谢意。

对职工的爱,源自于他的内心,融入于他的管理理念。他常说,“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和效益。”为了职工和企业的安全,疫情期间,他以“点对点”的方式派车把河南、东北的几百名工人接回项目;为了职工和企业的安全,他大力推进了新型智能化管理,依托大数据中心加大对现场文明施工的监管;为了职工和企业的安全,他打造出移动式VR+安全教育培训馆,提升了项目的安全意识,为职工营造了一个和谐、安全、优美、健康的工作环境。

如今,工程即将交付使用。再次凝望着曾经奋战了1年多的施工现场,孙闻感到每一处都很亲切。一帧帧力克坎坷、稳步创新的镜头点亮了孙闻的十几年的职业生涯,未来,这个以“速度、创新、实干”为题的故事还将继续铿锵落笔、娓娓道来……

孙闻(左)在施工现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