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品牌
铁建艺苑

铁路人的青春记忆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韩雒霞   时间:2022-06-15 【字体:

去年单位组织播放电影《高铁作证》,年底工作繁忙,内心还纠结是否要去观影,但是听到大家都在说这是高铁人讲高铁事,对于一个有过十几年施工现场工作经历的人来说,青春的记忆潮水般涌上心头。大学毕业后,就一头扎进了项目工地,这一干,就是十几年,最好的青春都挥洒在了铁路轨道上。最终无法拒绝自己内心的呐喊,决定去。这份呐喊源于自己对已逝青春的追忆,也源于对这份职业搬上荧幕的好奇。

这部《高铁作证》是由孟广顺的小说改编而来,作者不仅是作家,而且是老铁路人。他的创作灵感来自现实生活,影片讲述的是铁路建设者在某山区艰苦恶劣的环境下不畏艰险修筑高铁的感人故事。观影过程中,大家唏嘘不已,透过时光的镜头,每个人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些曾经的苦日子,隔了岁月再回味,竟有一丝甘甜。那些曾经艰难的生活片段,如今被时光镀上了一层金边,显得弥足珍贵。其中有几个镜头,让我感同身受,那些真实的场景历历在目。

镜头一:一个小男孩对着妈妈说:“我已经快记不清爸爸的模样了”。

看到这个镜头,我的眼睛瞬间模糊了。想当年我也是抛下四个月大的孩子,毅然去了工地。那些年还没有视频,最多也只能打打电话,父母会隔一段时间给孩子拍照后,把照片寄给我。我们每半年回家一次,每次回家能待十几天。当和孩子刚刚混熟了,开始不怕生,能安心被爸爸妈妈抱在怀里的时候,我们又该返程了。每次离家的时候,看着站台上年幼的孩子在老人怀里挣扎哭喊“妈妈”的时候,我的心都碎了,窗外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窗内,我无声呜咽,泪如雨下……前两天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一次的离别都是一次小型的死亡”,我觉得确实如此。想起那些一次次的离别,心就会钝钝地疼起来。如今,孩子已经长大,上了高中,成了一个大小伙。我终于能够看着他一点一滴地变化。但是,丈夫依然奋战在项目一线。仔细算一算,他去年总共在家呆了8天,“8”是多么吉利又让人悲伤的数字。但作为一个高铁人,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无法陪伴孩子,也无法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这是所有高铁人一生的遗憾。

镜头二:隧道塌方,命在旦夕。

在施工现场,因为山体岩层太差,隧道塌方是常有的事。虽然开工前做了各种详尽安全的施工方案,但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和脆弱。隧道洞室逃生的一幕,让我想起了当年被国内外隧道专家认定为“国内罕见、世界难题”的兰渝铁路“桃树坪隧道”。为攻克这个世界性技术难题,参建人员在面对生死考验时,无所畏惧,顽强拼搏,最终战胜了困难,鏖战8年的兰渝铁路胜利通车。

镜头三:片中“铁建”跪在父亲坟前悲伤欲绝地哭泣。

作为一名铁路人,工期就是军令,无法回家是常有的事。记得我毕业后参建的第一个项目,同宿舍的舒工生孩子,因为丈夫在青藏线,山上无法取得联系,一周以后下山后才得知自己已经做爸爸了。曾经看到我们办公室徐工一个人偷偷在工地角落流泪,后来得知家里老人独自生活,有一次不小心摔倒,导致胳膊骨折,只能每天吃泡面度日……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在高铁人的生活中,显得如此触目惊心,又是如此习以为常。

影片拍得很真实,《高铁作证》是千千万万高铁人的现实缩影。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高速列车运行数量最多的国家。每每看到复兴号宛若游龙,奔驰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干净整洁舒适的车厢内,有耄耋老人,有待哺婴儿,有忙碌于工作的中年人,有沉浸在旅程中的青春身影。生命是如此不同,然而高铁时代,能带给每个生命如此舒适的享受,满足人民对美好出行的向往,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每当这个时候,心中总会涌起自豪。

“中国速度”背后,是多少高铁人的青春和汗水,是舍弃了多少个家庭的团聚时刻,是错过了多少个孩童的成长陪伴,是孩子的懂事,是丈夫和妻子的坚守,是父母亲无声的托举,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无私奉献!

这一切,就让高铁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