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品牌
铁建艺苑

职工书屋:“点亮读书灯”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庞磊   时间:2023-07-17 【字体:

我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天刚亮,村庄在一声亮堂的鸡鸣中苏醒,生活在这里的人又开始了每日的劳作。高耸的群山遮住了太阳,迟迟爬不上来,通往大山外面的盘山路在晨光中仿若一条蜿蜒的白线,路上的人和车像串在线上的一颗颗珍珠。

印象最深刻的是数九隆冬时节房屋对面山坡上莽莽中那一片翠绿的松树和山下家家户户烟囱里冒着的炊烟。树长了一尺又一尺,雪落下了一次又一次。我的孩童时代也在一颗松子长成一棵挺拔小树的时候结束了,可不管树长多高,都离不开扎根的土地,人走多远也忘不掉树下的人。

“小龙在家吗?”我一边问着一边吃力地掀开厚厚的棉门帘。

“他去姥姥家了。快进来,暖和暖和。”回话的是他的姐姐,比我们大上好几岁,刚读大学,她笑着招呼我进去。

在当时,到了冬天,村里人通常会用毛头纸或者透明厚塑料布把窗户封严实以保暖。没开灯的屋里显得更为昏暗,只有她坐的地方明亮些。光从那一小块未被封上的窗户射进来,兴许是迫于火炉里跳动得噼啪作响的火的威力,洒到她身上的时候变得柔和起来。她坐在一个木制小板凳上,一张碎花面的小褥子盖在腿上,手里拿着一本“厚书”,密密麻麻印满了“汉语拼音”,她眉眼聚焦在那本“厚书”上,不时勾勾画画,不时念念有词。

后来上了几年学才知道那本书是英文词典,印着的是英语单词,那位姐姐当时正在一页一页地背上面的单词。在一个天气暖和房檐滴水的冬末春初的日子,听说这个姐姐考上了某大学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

中铁十四局石家庄地铁5号线项目职工书屋(张美玉 摄)

再后来,我也离开了那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只剩下那片松林和孤零零的烟囱依旧年年被大雪覆盖,又在春天积雪消融的时候湿乎乎地被人想起。现在,我正坐在中铁十四局石家庄地铁5号线项目名为“韦编舍”的职工书屋里,抬眼望去,书架上是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身边更是坐满了陶醉其中的“食客”。

本文作者在职工书屋看书(张美玉 摄)

项目部驻地选定之初,项目领导便选下了这间采光最好的屋子预留做职工书屋,在公司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这间雅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书屋。结束了一天辛苦的广大职工不再只是回到宿舍缓解一天的疲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到灯光下,掬书卷在手,精神陶醉在黑纸白字之间,灵魂饕餮在文化盛宴之中。在这里,有人读哲学政治的深刻,有人领悟古人先贤流传至今的智慧和远见,有人流连在工艺和规范下钢筋混凝土构建的独立空间。

北宋文学家曾公亮在《宿甘露寺僧舍》一诗中写道“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职工书屋临近城市主干道,到了夜晚,推开窗户,一个城市的繁华和喧闹挤进屋来。向外望去,万家灯火点缀在高楼之间。关上窗户,翻开书本,清脆的翻书声像行走在竹林间的一位俊朗公子,观之清爽。翻开书本,亦可见黄河滚滚而来,夹杂着泥沙的冲天水汽吹不散那条垂直的孤烟,更遮不住那轮西沉的圆日,最后黄河扭头流入人间,太阳每天照常升起,华夏文明流淌了五千年……

我的思绪随着关上的窗,翻开的书,回到了这间屋子里。目光停留在窗台上一盆原产于中美洲热带地区的袖珍椰子。它原本小巧玲珑的身姿在高大厚实书架的衬托下显得十分瘦弱,让人忍不住心生怜爱。将它连盆端起,老叶墨绿,新叶嫩绿,片片叶子在暖黄色灯光的沐浴下泛着光泽,生机勃勃,生命在它的身上拔节向上。我相信不出半月它便可以长得繁密高大起来。那么这里的书有生命吗?答案是肯定的。一本书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本身就是作家在把一条条生命和一个个故事呈现在我的眼前。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也在这间书屋里达成一致,盾构机的轰鸣和霍去病北击匈奴的马蹄声交响在一起,旋挖钻粘连的土石聆听着燕赵大地的过往悲歌,我们沿着层层叠叠的脚步且歌且舞,向着文明和催生它的生命出发,回头看时,我们发现这个世界早已被不同的文明雕刻成了如今的样貌。

现如今,不论是火炉边那本厚厚的英文词典,还是我手中正在读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抑或是我身边同事杯中的现磨咖啡,此刻,都在这间职工书屋里交织在了一起。

【编辑:钊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