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品牌
铁建艺苑

筑路人的“乡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喜磊   时间:2023-08-07 【字体:

作为项目部综合办公室职员,我同时负责工会工作,建了个“职工书屋”,借此机会再读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这本书。

读罢,我首先想到的,是瓦蓝蓝天上的焦灼烈日,是黄昏渐沉的夕阳,是天边火红的烧云,是烈日下黝黑脸颊上滚落的汗珠儿,是晒得干燥起皮、冻得通红皲裂的手,是田间与我母亲一样千千万万的老农,是工地与我父亲一样千千万万的民工。

我与《乡土中国》的缘分,起始于我的大学。新生入学培训时,就有老师跟我们讲,费孝通先生为我的母校题写了校名。那时我学识尚浅,不知费孝通何许人也。而后,在图书馆的藏书室中,我慢慢走进了这位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奠基人的精神世界,走进了他的“乡土中国”。

或许是因为那时尚且年少,对晦涩的文字实在难以提起兴趣,不求甚解,故浅尝辄止。如今步入工作,下班过后的闲暇时光,《乡土中国》又回到了我的生活,那些文字中饱含的深刻感情,再次无声浸润了我的心灵。

“乡土”中的人,偏安一隅却生生不息。

再读《乡土中国》一书,我感受到了传统中国大地乡间泥土上滴落的汗水,感受到了世世代代人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痛苦挣扎、顽强生存、“与天地斗”的血与泪、喜与乐,感受到了先辈与“土地”难以割裂的羁绊,感受到了中国人血脉传承的厚重与温情。

我脑海中涌入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黄土坡上农民们虔诚祝祷“龙王哟,救万民哟,清风细雨哟救万民”,即便“天旱了,着火了,地上的青苗晒干了”,这里的人们也从未离开或想过离开自己的“乡土”。我想到了生于一隅、但不困于一隅的西北人民呐喊、高歌“山挡不住云彩,树挡不住风,神仙哟挡不住人想人”,更想到了黄土高原上发生过、正发生着并且会一直继续发生下去的人与“乡土”的“史诗”。

“乡土”中的人,心向世界却故土难离。

再读《乡土中国》一书,我感悟更深的是中国人骨子里对“乡土”的眷恋之情。我想到了少年时期的徐霞客,他面临“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宏大志向与“父母在,不远游”的“乡土”情结之间的抉择,溯源长江的目标也是在父母双双亡故后才真正得以实现。想到了陶渊明“田园将芜胡不归”;看到了周邦彦熟睡十分“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嘴角浮起的微笑;听到了纳兰容若在“聒碎乡心梦不成”时低声轻叹的“故园无此声”。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生于东北,长于东北,当我踏上离开家乡的列车、远赴千里之外的海南岛工作时,那种对家乡的不舍、思念与眷恋才真正涌上心头。那时,深夜刷短视频刷到“黄桃罐头会保佑每一个东北孩子”的时候,泪水止不住地流下。

再读《乡土中国》一书,我深刻理解了“职工书屋”的意义——在施工生产之余,“职工书屋”为广大职工开创了一方精神“桃花源”,它丰富着广大职工的文化生活、滋润着每一名职工的心灵,这不正是广大职工心灵的“乡土”吗?

有人说“一入工程深似海”,也有人说“工程人背井离乡、四海为家”,可我说“祖国需要处,便是我故乡”。试想,千千万万铁道兵前辈、职工同事高歌“同志你要问我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同志们啊!迈开大步啊!朝前走啊!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这祖国的大好河山不正是我们“筑路人”的“乡土”吗?

我愿与千千万万“筑路人”一道努力建设好这片“乡土”。

【编辑:佳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