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品牌
铁建艺苑

忆父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金涛   时间:2023-03-17 【字体: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了,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亲。父亲是一名木匠,他年轻的时候,村里的人都叫他张木匠;他70岁的时候,别人也还是叫他张木匠,都没人叫他的名字。直到他去世以后,我回老家,别人都会说:“木匠的儿子回来啦!”反倒是我的名字没几个人知道。

父亲虽然叫张木匠,但是学木匠手艺的时间却很晚,可以说是半路投师。记得那时候大姐都有两岁了,农闲的时候,父亲总喜欢在村里的木匠作坊看那些木匠师傅们干活,偶尔免费打个下手,解一解手馋。为什么父亲没有早一点去学木匠手艺呢?据说是因为家里穷,父亲九岁就开始早上送奶奶晚上织好的布到镇上卖,早早担下爷爷早逝后养家的重担,根本没有精力去学手艺。木匠作坊的大师傅跟父亲年纪差不多,看父亲对木匠手艺感兴趣,干什么像什么,忍不住指点父亲一些关键的诀窍,父亲一点就通,领悟得很快,不出两个月,父亲的木匠活已经做得有模有样了。母亲在偶然的机会得知父亲的木匠手艺已小有所成,心下一合计,干脆拜师得了,有门手艺,养家糊口也不错。作坊的大师傅爽快地答应了,父亲专门行了拜师礼,改口叫师傅,从此父亲一辈子都把师傅挂在嘴上,逢年过节还主动给师傅拜年、送上节礼,直到两个老头都走不动路,才作罢。

父亲学木匠手艺很有天赋,但具体表现在每次做木工活时却很谨慎,总担心做得不好遭主顾嫌弃,因此在用料上特别讲究,特别实诚,对自己的手艺总是反复打磨,生怕别人挑毛病。在生产队合作社做木工活是这样,后来分产到户、父亲在家里开木工作坊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刚刚实行单干的时候,各家各户农具奇缺,于是木工作坊的生意一度非常红火,一段时间,父亲加工的水车口碑非常好,大家都说父亲做的水车车水快,而且省力,不容易坏,许多人都上门来预订,但父亲每次都很谨慎,一次只接一个订单,从不多接。农忙的时候,大家的时间都很赶,订货以后,许多人都上门来催早点完工交货,父亲每次总说快了、快了,但该走到的工序一个也不敷衍,宁可自己晚上加班加点,也要把活做得漂亮。父亲的水车名声越来越响,方圆几里的村庄都来找父亲加工水车,父亲每次都能让再挑剔的人都挑不出毛病,张木匠的名声就是在那时候创下的,伴随父亲一生。

后来父亲最得意的徒弟在建筑工地站稳脚跟后,请父亲跟自己一起来建筑工地打拼。听说还是做木工活儿,虽然说不是加工农具、家具,离家也比较远,但父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高兴地背着一个小包就去了。从此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父亲开始了打工生涯,干着心爱的木工活,开开心心地干到60岁,才开始回家养老,中间没有出过一次质量问题。回家养老也不闲着,总是利用家里现有的木料,做点实用的小家具。等我参加工作、加入中国铁建大家庭以后,父亲专门做了4把小板凳送给我,第一次语重心长地说:“修桥修路,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重重地点头应下了。

凳面抹了桐油,看着黄澄澄的,坐起来高度刚好合适,坐着做个啥也方便、舒服,关键是耐用,至今已经用了十七八年,还像新的一样,感觉再用个十七八年,估计一点儿问题也没有。虽然现在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了,但每次看到小板凳,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来,想起他对木匠手艺的热爱和始终如一的精益求精、品质第一的精神,心里的责任沉甸甸的!

【编辑:显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