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线风采

魏文义:施工一线走出的科创专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卢兴国 李成霖   时间:2023-05-19 【字体:

“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先请积极行动起来,行动是第一生产力,别在被窝里造船,没人信。”这是中铁二十一局轨道公司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魏文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一直身体力行着。

1997年参加工作他,先后参建了渝怀铁路、兰渝铁路、兰州地铁、成都地铁等项目,在施工一线摸爬滚打二十余载,逐渐黝黑的皮肤、发展壮大的团队、永无止境的创新成果,见证着这位从一线走出的科创专家的成长历程,被甘肃省总工会授予。

立足施工实践 推进技术革新

魏文义的工作从来不是浮于表面,而是深耕于施工实践。常年奋斗在施工生产的第一线,获取“带露珠”的一手资料,采集“冒热气”的生产案例,以现场的实际情况为抓手,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施工生产经验与现场实际需要相结合,在一次次技术革新中彰显自己的初心与使命。

2001年,他参加了遂渝铁路荆竹岭4×6断面平行导坑施工,由于一线作业环境恶劣、工艺落后,导致作业人员即使每天都处在超高强度的劳动状态下,进度仍然远远落后于工期要求,这不仅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安全风险也进一步提高。

为此,他不等不靠,通过修正爆破参数、将现有设备运输能力发挥到极致,做到每环进尺2.7-3米,每排碴1小时出完,在平导施工中取得了矿山法隧道月最高记录360米,平均月进尺320米的好成绩,大大压缩了工期,降低了安全风险,节约了成本。

2011年至2012年期间,面对被评为“国内罕见,世界难题”的饱和水粉细沙围岩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开挖支护难题,他采用数值模拟计算、现场测试与工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寻求解决思路和办法,着重研究了真空降水技术和超前预加固技术,严格落实关键工艺,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

“几乎没有人认为我们可以完成这次盾构施工,但哪怕前面没有路,我们也要蹚出一条路。”魏文义谈起第一次盾构施工时如是说。

砂卵石地层在最初的盾构设计理念中是不适应土压平衡盾构施工的。2012年,兰州轨道交通试验段世迎区间采用土压平衡施工,这是集团公司第一次盾构施工,也是兰州富水大粒径砂卵石地层第一次盾构施工。

魏文义连续克服了砂卵石底层土压平衡难以建立、渣土改良效果不理想、土仓积仓、卡刀盘、卡螺旋、易喷涌、易超方、地表沉降超标等难题,经过对工艺的不断摸索求新,第一次拿下了盾构施工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发挥头雁作用 激活雁阵效应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魏文义作为科研创新团队的带头人,主动承担起最困难的研发任务,夜以继日解决“卡脖子”问题,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带动和感染着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以“头雁”作用,激活“雁阵”效应。

“我们团队是一个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的团队,不存在那种不做事,贪图科创成果的成员。”魏文义说。

魏文义(左三)带领团队研究技术难题(中铁二十一局轨道公司 供图)

从2014年开始,该公司规划了以工装保工艺,工艺保安全、质量、效率的技术研发方向。魏文义作为科研团队带头人,以“盾构掘进关键技术研究”科研方向,申请了甘肃省科研项目1项,山东省科研项目2项,该公司获评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通过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和设备优势,把施工生产、培训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面向主业开展多途径的产学研合作和多样化的施工生产科技研发,先后与长安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积累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创新人才、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创立的“魏文义劳模(先进职工)创新工作室”2023年荣获甘肃省总工会命名表彰。

不忘初心使命 创新永不停歇

他是从施工一线走出的科创专家,先后在《铁道建筑技术》《现代隧道技术》《门窗》《能源与环保》等期刊发表论文8篇,其中《富水大粒径砂卵石地层土压平衡盾构掘进技术》荣获2019年中国铁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甘肃省第十三届全省职工优秀成果一等奖,《盾构下穿建筑物综合施工技术》荣获2019年中国铁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编工法《富水复合地层盾构隧道洞内深孔注浆施工工法》获得2019-2020中国铁建优秀工法,《砂卵石土地层中地铁隧道穿越既有建构筑物的非均质注浆工法》获得中铁二十一局2020年度优秀工法;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

荣誉已是过去,创新永无止境。身边的鲜花和掌声再多,他的初心和使命也从未动摇,他的创新之路也永不会停歇。

魏文义作为科研团队带头人,紧跟时代发展大势,超前谋划,开拓智能建造,申请了山东省“明挖基坑移动作业平台研究”科研项目。通过研发明挖基坑多功能移动作业平台,利用综合平台整合明挖法施工各种设备作业功能,逐步实现明挖基坑作业自动化、智能化,将繁重、危险的建筑作业人员替换成安全、环保、节能的智能机械作业。目前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产权,也会为公司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他说过:“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追逐无关名与利,很感谢企业能够认可我这样的工作方式,给予我工作巨大的支持,也很感谢团队每一位成员的辛勤付出。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很自豪能够用自己的方式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编辑:金雨】